人生中最令人感到遗憾的,莫过于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。毛主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,特别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后,这种遗憾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。
毛主席的父母相继去世时,他都因为忙于工作和革命事业,未能陪伴在他们身旁,这成了他终生难以释怀的痛。他的母亲在1919年10月5日因淋巴炎去世,享年52岁。那时,毛主席正忙于长沙的工作,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,立刻放下所有工作,急忙赶回家乡。当他回到家中,看到母亲的遗体时,忍不住悲从中来,扑倒在母亲身边痛哭流涕,口中不停地自责:“孩儿不孝,孩儿不孝……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毛主席为母亲守灵的几天里,眼泪始终没有停过。他不仅为母亲的突然离世深感悲伤,也因自己无法亲自照顾母亲而充满愧疚和悔恨。
在母亲去世之后,毛主席写下了《祭母文》,其中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遗憾。文章中,他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感激,同时也深刻反思自己未能在母亲生病时照顾她的愧疚。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挣扎与痛苦,字字血泪,情感真挚。
附:《祭母文》
展开剩余73%呜呼吾母,骤然离世。年仅五十余岁,生有七子,然世事难料。母亲育儿艰辛,历尽风霜,不曾得到应有的休养生息,最后因病早逝。每每回想,心中万分痛惜。母亲生性博爱,待人如己,宽厚待家人、亲友,浑身散发着温暖与慈爱。她一生洁身自好,言行无虚,善于为人处事,且她的内心世界如同她外表一样纯净无瑕。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家庭和孩子们的成长上,然而最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女的尽孝,实为天大的遗憾。
而我的痛苦则在于未能亲自为她照料,母亲生病时,我远在他乡,未能随时陪伴她度过难关。这也是我一生无法磨灭的遗憾。
在母亲去世后,毛主席曾回忆:“母亲曾在我年轻时教导过我很多,但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,我却没有在她身边,真是无比的痛惜。”
直到1959年6月25日,毛主席回到老家祭奠父母时,他仍然感慨万千。他对在场的人说道:“母亲的脖子上曾生了一个包,穿了一个眼,如果是在今天,她一定能活下来……”说到这里,毛主席沉默了很久,眼中满是追悔和痛惜。
毛主席的母亲去世后,父亲毛贻昌的伤痛也非常深重。那段时间,毛贻昌悲伤过度,整日茶饭不思,身体也逐渐衰弱。毛主席理解父亲的痛苦,便将他从家乡接到长沙,带着父亲散散心,尽量使其从悲伤中走出。那时正逢毛贻昌的生日,毛主席、伯父以及三弟毛泽覃一同为他拍摄了一张合影。这张照片成为了毛主席与父亲唯一的一张合影,回忆起来,也充满了深深的情感。
然而,没过多久,毛主席由于工作原因必须前往北京,这次离开后,父亲也因病去世,时间是1920年1月23日,距母亲去世仅仅三个月有余。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,毛主席心如刀割,再度悲痛欲绝。可惜的是,由于当时事忙,毛主席未能回到家乡为父亲送行,只能请弟弟毛泽民代写了一副挽联,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与悔恨:
“决不料一百有一旬,哭慈母又哭严君,血泪虽枯恩莫报。最难堪七朝连七夕,念长男更念季子,儿曹未集去何匆!”
毛主席曾对杨开慧感慨道:“我真是个不孝子,母亲去世时,我未能送她最后一程,现在父亲去世了,我却还不能送他一程!”这种深刻的自责与悔恨,显然深深影响了毛主席的一生。
1959年6月25日,毛主席再次回到故乡,为父母上坟。他在坟前深深地鞠了三次躬,眼含泪水,说道:“父亲,母亲,我来看望你们来了,前人辛苦,后人享福啊!”这一刻,他的心情异常沉重。
回程的路上,毛主席对随行的罗瑞卿说道:“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,是不信鬼神的,但生我者父母,教我者师长,这一点还是要讲的。”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父母深深的感恩之情,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亲情的重视和珍惜。
这段经历成了毛主席一生中最深刻的回忆之一,也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痛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