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爸最近老是喘不上气,走一小段路都得歇半天,你说是不是年纪大了就这样?”这是我上周门诊时,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焦急地对我说的话。她的父亲72岁,原本身子骨还算硬朗,最近却总觉得身上没劲、脚肿、夜里总被憋醒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她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小毛病,直到他突然在夜里胸闷到坐不起来,被紧急送医,才知道——这是心力衰竭的“信号灯”早就亮了。
心衰不是“老了的自然现象”,而是一个可以致命的疾病。
很多人误以为心衰就是“心脏不好”,甚至以为“老年人累点、喘点”是正常的,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期。心衰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,它是一种“慢性进行性”的疾病,前期症状隐蔽,往往被忽视,一旦进入急性期,死亡风险急剧上升。
根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》显示,我国心衰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,且多数为中老年人群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那么,心衰到底有什么前兆?又该做哪些检查才能早发现、早干预?
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场景:老伴抱怨最近晚上总要起夜、躺下就觉得喘;父亲饭量变小,人也越来越瘦;母亲说鞋越来越紧,脚肿得穿不进去……这些看似“上了年纪”的表现,其实可能是心衰的“求救信号”。
我们总结了心衰早期最常见的8个症状,一旦出现2个以上,就应尽快检查心功能和心脏结构。
第一个症状是活动后气喘。以前上楼两层轻轻松松,现在走个五六十米就觉得胸闷喘不过气。这不是“老了”,而是心脏泵血能力下降,供氧不足。
第二个是夜间憋醒。入睡后突然被憋醒、必须坐起来才能缓解,这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,是左心衰典型表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第三个是下肢水肿。尤其是脚踝、腿部肿胀,早上轻、晚上重,按压后皮肤凹陷不易回弹,这是右心功能受损、静脉回流不畅的结果。
第四个是体重短时间明显增加或减少。很多患者在短期内体重变化超过2公斤,其实是体内潴留液体或营养摄入不足的表现。
第五个是乏力倦怠。早上起床像打了一场仗,即便没干什么活也觉得累,实为心输出量下降,肌肉供氧不足造成。
第六个是食欲减退、腹胀。心衰会导致胃肠道充血,影响消化吸收,进而引起恶心、腹胀等表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第七个是心悸不安。心跳不规律、跳动加快,尤其是在静息状态下更明显,提示心脏代偿负荷加重。
第八个是反复咳嗽或咳痰。特别是夜间加剧,干咳为主,提示肺部瘀血,是左心衰的征兆。
当上述症状出现时,不要拖延,应尽快进行两类检查:心脏彩超和BNP(脑钠肽)检测。心脏彩超可以直观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,如左心室射血分数(LVEF)是否下降;BNP则是心衰的“生物标志物”,数值越高,心衰程度越严重。
根据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》,BNP>100pg/mL或NT-proBNP>300pg/mL可高度提示心衰风险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中医对此亦有独到理解。中医认为心衰属“心悸”“喘证”“水肿”等范畴,多因心阳虚衰、水湿内停。临床常见证型包括心阳虚、水湿阻肺、痰瘀互结等。例如,夜间咳喘多为“痰饮上泛”,下肢水肿属“阳虚失运”,中医治疗多以温阳利水、活血化瘀为主。
笔者在临床中常配合炙甘草汤、真武汤等经典方剂辨证施治,结合西医标准治疗,显著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我们以为的“年纪大了就是这样”,往往是疾病悄然发展的代价。
正值盛夏高温,冬病夏治已成为中老年人关注焦点。很多人趁着三伏贴、艾灸、调养时节来调理“老毛病”,其实心衰也需要“夏季管理”。高温会加重心脏负担,容易诱发心衰急性加重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个季节格外需要关注水盐摄入、避免剧烈运动、防止脱水或电解质紊乱。
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患者对心衰存在严重误解。
有的认为“心衰就靠吃强心药”,却忽略了心衰本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征,治疗涉及控盐、限水、控制基础病(如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)等多个层面;
有的以为只要症状缓解就可以停药,结果复发严重;还有的迷信“保健品强心”,反而耽误正规治疗。
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:心衰不是治好了就没事了,而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。
在门诊中,我曾接诊一位68岁的老先生,因反复下肢水肿、夜间憋醒来就诊,检查发现左心射血分数仅有35%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(如ACEI、β受体阻滞剂、利尿剂),加上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,半年后复查LVEF提升至45%,症状大大缓解,重拾生活信心。
心衰的早发现、早干预,是赢得“黄金时间”的关键。
像隐形杀手一样,心衰往往在你不经意间悄然逼近。它不是一夜之间的“突然”,而是多年积累的“积劳成疾”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等它“发作”时亡羊补牢,而是从蛛丝马迹中提前识别。
记住这句话:凡是“喘、肿、乏、憋”,都要警惕心衰,不怕多查一次,只怕错过一次。
家里有老人的,尤其是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,更要关注这些信号。并不是所有的“喘”都是肺炎,不是所有的“肿”都是肾病,心脏出了问题,全身都会“喊救命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我们要做的是用科学的眼睛看待衰老,用医学的手段守护健康。
无论是通过西医的精准检查,还是中医的整体调理,只要我们肯提前行动、多一分警觉,就能让心衰这个“沉默杀手”无处遁形。
健康,从来不是运气,而是选择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.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[J]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21,49(12):1072-1095.
[2]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编写组.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[J]. 中国循环杂志,2023,38(3):209-220.
[3]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. 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诊疗专家共识(2021版)[J].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2021,19(5):631-639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