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志愿军入朝后,彭老总下令39军向云山地区挺进。初时,大家都认为云山战役会是一次轻松的胜利,毕竟那时云山防守的只有一个南朝鲜师。
然而,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,云山战役不过是序幕,真正惨烈的战斗才刚刚开始。那么,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激烈的对抗呢?
1950年11月,39军按志司的部署顺利进入朝鲜,目标指向云山。我们已提前侦察到,云山的防守布置相对松散,只有南朝鲜的一支师驻守。然而,那个时候的南朝鲜军并非如后来的美军训练下那般精锐,而是自给自足,作战能力自然相对较弱。即便如此,他们的战斗力依然不及后来的美国训练军队。
展开剩余83%我们认为南朝鲜军是个“软柿子”,因此定下了这场“开门红”的目标,选择了南朝鲜军作为首战之敌。然而,我军虽然已掌握了云山的防御部署,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:换防的时间。原本驻守在云山的南朝鲜军队即将撤走,而接替他们防守的,并不是其他南朝鲜部队,而是美军的精锐部队,甚至一个美军团也将驻防云山。
更为致命的是,美军并未意识到我军已经进入朝鲜。美军指挥部曾接到过情报,说有一支约五万人的部队正在向前推进,但他们轻视了这个警告,未做出任何反应。美国的轻敌最终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此时,麦克阿瑟依然在幻想着回家度过圣诞节,却不知灾难正悄然降临。
当39军到达云山时,正值美韩两军换防之际,南朝鲜军撤退。我军迅速展开行动,决定在敌人尚未完全撤离时对其发起攻击。还未经过战斗准备,39军便已投入战斗。
美军刚到驻防地点,尚未做好完全准备,就遭遇了我军的突然袭击。交手时,美军才意识到,眼前的敌人并非他们认为的南朝鲜军,而是一支经过精心训练的力量。双方的战斗力差距一瞬间显现出来。直到战斗结束,我们才得知,我们面对的竟然是号称“世界第一”的美军。
在这场云山战役中,我军不仅成功击败了换防的美军团,还在支援部队前进的途中设伏,成功伏击了另一支美军增援部队。这场战斗最终歼敌2000余人,令麦克阿瑟的颜面扫地。麦克阿瑟刚刚信誓旦旦放话,结果就被我军狠狠地打了一巴掌,这让他怎么也没想到。
为报复这次失利,麦克阿瑟立刻调派轰炸机和战斗机进行报复性轰炸。然而,此时我军最薄弱的就是制空权——当时我国尚未具备自主生产飞机的能力。面对美军的空中优势,毛主席曾提前与斯大林沟通,寻求空军支援。当时苏联答应出兵,但由于空军尚未准备好,最终推迟了援助时间。对此,毛主席坚决决定,尽管没有空军支援,我国仍要出兵朝鲜。
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,毛主席决定使用我军的高炮部队作为防空力量。云山战役爆发前,彭老总便提出申请,希望调高炮部队入朝。这个请求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,最终一个高炮团顺利随39军进入朝鲜。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高炮部队数量有限,只有两支部队得以入朝,其中一支隶属于38军,而另一支则归39军指挥。
然而,由于38军的行军路线多为山路,导致高炮部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,最终不得不撤回。而39军的高炮团运气较好,顺利到达云山并布置好了防空阵地,正是此时美军发动了报复性轰炸。
云山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,美军飞机出现。高炮部队在团长王思谦的指挥下迅速进入战斗状态,尽管他们面临的是现代化的敌机,但王思谦并未慌乱,反而冷静指挥全员进行反击。然而,随着交战的深入,王思谦发现,我军的高炮大多是当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老旧武器。这些战利品已经过时,早在其他国家就已被淘汰,而美军的战斗机则具有更强的速度和机动性。
尽管我军火力强烈,但由于高炮射速慢,往往敌机早已逃脱。在敌机飞行的高速度下,我军的炮弹几乎总是无法命中目标,造成了很大的战术困境。危急时刻,一名炮兵灵机一动,调整了射程并缩短了引信爆炸的时间。于是,我军改用“提前炮”战术,在短短的几轮射击后,成功打掉了敌机一架,其余的三架敌机迅速撤离。
然而,美军并未就此罢休,第二天又发动了新一轮轰炸。这次美军不仅派出了轰炸机和战斗机,还派出了更强的海军舰载机。面对如此强敌,我军依旧坚持“提前炮”战术,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,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。
最终,我军成功击落敌机一架,击伤十余架,但高炮阵地已被敌机摧毁。整个高炮团几乎全军覆没,只剩下最后一门高炮。尽管如此,我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,依然坚决抵抗,给美军空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这一战虽然规模不大,但它的惨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重大战役。
这场战斗,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,他们的英勇与牺牲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。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